记者 王 毅
扶贫攻坚不畏难,
精准摸底询走看;
师生日夜齐努力,
任务未尽终不还。
这是一首驻村工作队员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写下的小诗,短短的几行字中,浓缩了驻村工作队员们不畏艰辛不分白天黑夜走村串寨、入户调查、精准识别的一个个场景,展示了队员们不完成任务誓不收兵的坚定决心。这首诗的作者是昭通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吴祥云。
他是昭通学院派驻牛场镇沙沟村的10名驻村工作队员中年纪最大的一位。1962年出生的他,虽年过半百,却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始终坚持和年轻的同事们并肩作战,从不叫苦叫累,从不拈轻怕重。

指导录表
作为学院的副教授,他本可以安安稳稳地呆在学校、留在城市里,做做学术、带带学生,享受与家人的天伦之乐。可是,他并未如此,在学校派遣驻村工作队时,他主动请缨,申请前往学校挂钩联系的沙沟村驻村扶贫。
今年3月15日到达沙沟村后,他便沉下身来,与其他工作队员一道为沙沟村的扶贫工作想办法、出主意、找路子,更把自己当作村里的一员,沉到群众中,与他们真诚沟通,寻找脱贫致富的办法。

回访群众
按照驻村政策,每个队员中途都有十来天的时间回家探亲,很多时候他都选择不回去,就算偶尔回去了,他也是一两天之后又回到村上。
“我觉得我是来对了!这几个月的驻村经历让我感觉到家的感觉。”谈起驻村的感受,吴祥云说,“驻村工作也让我对国家、对扶贫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能够为扶贫工作作点贡献,也是人生不可多得的一项经历,我会尽我所能把工作做好。”
正如吴祥云所说,他已经把村里当作自己的家。5月20日全市精准识别摸底调查工作启动至今两个月了,他一次家也没回过,始终坚持在一线工作。
在精准识别摸底调查中,他和另一名队员一组负责保保上和寨子两个村民组的入户调查。走访中,亲眼目睹了贫困群众的艰辛,感受到农村群众的不易,也被群众的淳朴深深触动。他始终认为,之所以有群众不配合调查,争当贫困户,大多是因为他们不了解相关政策。因此,凡是遇到群众不支持配合的,他都耐心地宣传讲解相关政策,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赋诗言志
不仅如此,在发现被走访群众遇到困难时,他还主动伸出援手。在保保上村民组走访时,他发现一个叫高显丹的孩子,在从浙江转学到牛场中心小学就读时,把学籍弄丢了。如今孩子就要上初中,没有学籍就无法升入初中就读,一家人为此束手无策。得知此事后,他便主动跟中心学校、中学相关领导对接协调,通过多方努力,最终帮孩子找回了“丢失多年的学籍”。
在走访中,他了解到有几户农户想发展食用菌种植,靠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便主动牵线搭桥,邀请云南农大的杨顺祥博士对这几户农户进行技术指导。
沙沟村委会工作条件较差,没有足够的办公室。在集中审议或录表时,大家只能借用镇彝公路指挥部办公室,集中在一起工作。由于是板房,而且天气较热,室内的温度不亚于室外。尽管如此,大家仍然坚持不懈。
“我们不是来玩的,是来干实事的,只要能够为扶贫工作做点贡献,就不觉得苦!”谈起这次艰辛的工作,吴祥云如是说。
?
责编:温清华 审核:陈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