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必须融入群众
——看电视剧《索玛花开》所想
吴长宽
最近,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隆重推出32集电视连续剧《索玛花开》,这无疑是给全国的驻村扶贫第一书记提供了一本鲜活的教材。经济学博士王敏主动请缨上山去当谷莫村的第一书记,仅用了5个月时间就让谷莫村脱贫摘帽,并且发展前景呼之欲出。王敏敢拼敢干敢担当的精神,主动融入群众的态度,勇于创新并决战决胜的气概,的确做到了不负良心不负党。王敏驻村扶贫的成功经验,值得目前正在驻村扶贫第一书记岗位上的每一个同志认真学习和借鉴。
第一书记必须融入群众
驻村扶贫第一书记决战决胜的重要法宝就是“融入群众”,驻村扶贫第一书记必须融入群众。
据剧情反映,20多岁的大姑娘、经济学博士王敏为替身受重伤的未婚夫周林完成其驻谷莫村扶贫第一书记未完成的任务,主动向组织申请去谷莫村当第一书记。这一决定虽然遭到她时任市委副书记的爸爸王德江反对,但她却义无反顾,轻装上阵。当她拖着普通的行礼箱和疲惫的身体走进谷莫村委会的时候,映入她眼帘的第一个镜头竟然是彝族青年马海木呷和沙玛木牛正在村民的围观下刀棍相向,比武定论——要不要推翻之前评定的建卡户的结果。面对此情此景,再加上高原反应,王敏书记晕倒了。王敏就任第一书记遇到的第一件事情是村民反映村主任沙玛巫萨无视政策标准,优亲厚友,建卡户评定不公平,强烈要求重新评定。在谷莫村,有三分之二的人家是沙玛巫萨的宗族或亲戚,家族势力特大,任村主任的时间长,连村委书记约铁都要让他三分。王敏不顾未婚夫、前任第一书记周林和村委书记约铁的劝阻,斩钉截铁地说:“建卡户的事情,我一定会搞清楚。”这引起了巫萨和一些既得利益者老羞成怒,百般刁难。
面对村民强烈的要求和巫萨利益团体的百般刁难,没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小王书记”显得力不从心,不得不跑到市里向“老王书记”取经。“老王书记”告诫“小王书记”说:“扶贫攻坚没有现成经验,群众工作没有捷径可走,你自己选择的路得靠你自己去走。”……深入了解王敏遇到的具体情况后,市委副书记王德江才交给女儿做群众工作的重要法宝——“只有你首先忘掉自己是干部,主动融入群众,才能彰显你的亲活力,赢得群众的真心支持,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
带着“老王书记”交给的法宝,“小王书记”放下架子、迈开步子、甩开膀子、撸起袖子,一头融入到群众中,直到成为谷莫村民心中自己的一分子,连原来百般刁难的巫萨、海来史布等“重量级人物”都调头过来支持、参与村里精准脱贫工作。紧紧围绕村出列十条标准和户脱贫六条标准,本着差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通过5个月的不懈努力,清除了谷莫村的“害群之马”,肃清了村里的歪风邪气,建强了谷莫村两委的班子;修通了从谷莫村到邻村的公路,架通了谷莫村通信网络,开辟了“索玛花之旅”,成功培育了谷莫村的旅游产业;找回谷莫村制作漆器的能工巧匠,重建了谷莫村漆器厂,弘扬了谷莫村的彝族特色文化;发展壮大了谷莫村土豆产业,建起了销售谷莫村特色产品的市场网络,建强了谷莫村集体经济,为每家每户找到了至少一条增收途径,实现了谷莫村脱贫摘帽的目标。
从这个案例我们不难看出,驻村扶贫第一书记决战决胜的重要法宝就是“融入群众”,驻村扶贫第一书记必须融入群众。
第一书记怎样才能融入群众
一是要心中有党,有担当,敢碰硬,建强基层党组织;二是要心中有责,深入调研,准确研判,明确方向和责、权、利;三是要心中有工作,不怕脏、不怕累、不怕苦,能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四是要心中有群众,吃透政策、用活政策,在关键时刻能站上前线,贴近群众,善于为百姓分忧解难。
剧情中,王德江是这么要求王敏的,同时自己也是这么做的,他一有空就找王敏了解情况、分析问题并想方设法帮助解决问题,时刻不忘给王敏加油鼓劲。在和王敏一道骑自行车去谷莫村调研的路上,遇到马海木且坐去相亲的车坏了,正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束手无策。王德江在这方面很有经验,马上脱下外衣、扑下身子,钻下车底检查故障,很快就帮他们修好了车,大家都激动得连连谢谢“王师傅”。
有师傅不愁徒弟,“小王书记”真是得到了“老王书记”的真传。“王书记,寡妇呷呷嫫家老二病重,乡卫生院的医生建议立即送县医院,她死活不去,请你快来帮帮忙!”“好,我马上赶到。”王敏赶到乡卫生院后,才知道呷呷嫫因为缺钱不得不放弃送孩子到县医院救治。“赶快带上建卡户证明,抓紧送孩子去县医院救治,不用你花钱的。”呷呷嫫医好孩子回家后,特意找到王敏表示感谢:“王书记,我已经没了男人,如果再失去孩子,你叫我还怎么活啊!感谢你,你是我家的救命恩人。今后,你让我做什么我都做。”指导村民种植核桃、和村民一道上街推销洋芋、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为解决谷莫村留守儿童无人管、没学上的问题,王敏多方求助,就地取材,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在村里兴办起幼儿园。王敏亲力亲为、亲民爱民,主动融入群众的事例不胜枚举,这是她做群众思想工作有效、能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的秘决所在。
综上所述,融入群众主要应具备四个要素:一是要心中有党,有担当,敢碰硬,建强基层党组织;二是要心中有责,深入调研,准确研判,明确方向和责、权、利;三是要心中有工作,不怕脏、不怕累、不怕苦,能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四是要心中有群众,吃透政策、用活政策,在关键时刻能站上前线,贴近群众,善于为百姓分忧解难。
要把融入群众贯穿脱贫攻坚始终
把融入群众贯穿于脱贫攻坚始终,不折不扣地按照脱贫摘帽的标准推进各项扶贫工作,如期实现全国整体脱贫的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把融入群众贯穿脱贫攻坚始终,是深入实践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具体表现,是有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时代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崇高信仰始终是我们党的强大精神支柱,人民群众始终是我们党的坚实执政基础。只要我们永不动摇信仰、永不脱离群众,我们就能无往而不胜。”这是对党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对党的未来走向的深刻揭示。到2020年全国实现脱贫目标,箭在弦上,刻不容缓,每名驻村扶贫工作队长、第一书记任务具体,时间紧迫,责任重大,脱贫攻坚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掉链子,任何一场战斗都输不起。然而,并不讳言,目前有少数干部作风漂浮、脱离基层,一些单位推进工作依然停留在开会和做档案上,不少第一书记不能或很难融入群众,跟群众格格不入,怕失败、怕担责,畏首畏尾、裹足不前,在脱贫攻坚战中只起到一个吹鼓手和传话筒的作用,这样的党员干部就不配当驻村扶贫第一书记。
笔者呼吁,所有驻村扶贫第一书记,乃至全国各级各有关部门,都必须把融入群众贯穿于脱贫攻坚始终,不折不扣地按照脱贫摘帽的标准推进各项扶贫工作,如期实现全国整体脱贫的目标。只有这样,我们才不辜负新时代的需要,党组织的重托,老百姓的企盼。